精品项目

乐舒适二闯港交所大手笔分红社保公积金欠缴成焦点问题

2025-10-14

摘要:近年来,“乐舒适”拟赴港上市的动作引起资本市场广泛关注。然而,在其递交招股书和推进港交所(以下简称“港交所”)上市过程中,公司“IPO前大手笔分红”和“社保公积金欠缴”两大问题迅速成为舆论和监管的焦点。从表面看,这两个问题可能相互独立;但深入分析便不难发现它们背后折射出的公司治理、融资动机、财务安排以及员工权益保护等深层矛盾。本篇文章将从四个视角对这两个焦点问题做深入剖析:一是“大手笔分红”的合理性与风险;二是“社保公积金欠缴”的法律责任与社会责任;三是这两者对公司上市路径与融资动机的影响;四是资本市场、监管与投资者如何应对这类企业。最后,文章将对事件的启示做总结,指出中国企业在“上市”之路上的合规边界和治理底线。

1、分红策略的合理性与争议

乐舒适在准备港股上市前夕先后进行了大额分红。其招股书披露,2024年1月其肯尼亚子公司向控股方支付中期股息 35.3 万美元;同年12月,公司又宣派 3,500 万美元分红。citeturn0search0 这一做法在资本市场看来颇有“出清”或“圈钱”之嫌。

首先,从公司生命周期的视角看,大额分红往往出现在公司进入成熟期、现金流充裕或缺乏高回报再投资机会时。但乐舒适此时还在推进扩张计划、拟募资升级产能、渠道和系统,这与大额分红的行为在逻辑上存在张力。citeturn0search0

其次,资金在分红与募集资金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公司一方面主动将现金派离,一方面又向资本市场募资用于生产、营销、收购等用途,这使得观察者质疑公司募资的“刚性需求”究竟是否成立。citeturn0search0

再次,分红利益主体高度集中。根据披露,控股股东沈延昌、杨艳娟夫妇通过 Century BVI 间接持有乐舒适 66.35% 股权,在大额分红中承担主要收益方。citeturn0search0 这种利益输送性质在资本市场与监管视角下容易引发利益冲突疑问。

与此同时,乐舒适在员工社保与住房雷火公积金缴纳方面的欠缴行为令人侧目。其招股书披露:2022 年至 2024 年及截至 2025 年 4 月的四个月,公司在社会保险与住房公积金上的供款差额分别为 100 万美元、50 万美元、30 万美元和 20 万美元,呈现“欠缴不减反增”趋势。citeturn0search0

从法律责任层面看,中国以及香港等地对用人单位按法定比例缴纳社会保险、公积金有明确强制性要求。若公司拒不补缴或长期拖延,员工可诉求、监管机关可处罚,严重者涉及行政或司法责任。

此外,欠缴行为侵害员工基本劳动保障权益,损害企业社会信誉。员工若因此得不到应有保障,在社会舆论和劳动仲裁层面很容易比“资金分配”行为引起更多同情与声讨。

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欠缴记录若被揭露于上市招股书中,必然引发监管关注与投资者的不信任,对公司估值和发行定价带来负面影响。

3、分红与欠缴在上市路径中的角色

在推进港交所上市的过程中,乐舒适的大手笔分红与社保欠缴这两项行为已成为关键的“审核红线”。公开媒体分析指出,公司 IPO 前的大额分红与募资动机相互矛盾,可能被质疑为“圈钱逻辑”。citeturn0search0

若港交所或相关监管机构认定公司存在异常资金流出行为或利益输送嫌疑,可能要求公司补充披露、回购或冻结部分资金,甚至否决其上市资格。

与此同时,公司欠缴社保公积金的行为,很可能被视为公司治理、遵法合规能力上的重大瑕疵。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对劳动者权益保护、合规记录极为敏感,这无疑增加上市“门槛”。

在这种背景下,公司若不能妥善解释资金安排、治理结构、补缴措施,可能在聆讯阶段遭遇反复询问、审慎要求甚至中止审核。

4、资本市场与监管应对机制

面对类似乐舒适这样的案例,资本市场参与方(投资者、承销商、律师、审计机构等)需要提升风险识别与尽职调查能力。尤其是对公司分红政策、现金流结构、股权控制人背景必须进行深度研判。

乐舒适二闯港交所大手笔分红社保公积金欠缴成焦点问题

监管机构也应强化对“上市前大额资金流出”与“劳动保障合规性”这两类潜在风险的审查标准。若发现异常,应要求公司作风险提示、资金隔离或专项补救机制。

此外,投资者教育也不可或缺。投资者应警惕“一边大举分红一边募资”的企业逻辑,重视公司合规记录,增强风险意识。

在制度设计层面,可以考虑建立“分红—补缴挂钩制度”:对于有大额分红行为但存在社保欠缴问题的企业,监管机构可要求其先行补缴、或设定专项保证金,再允许分红与发行。

总结:

乐舒适准备赴港上市过程中,“大手笔分红”与“社保公积金欠缴”两大行为相互交织,将公司治理、资本动机与员工权益保护等问题集中爆发。大额分红在为大股东兑现利益的同时,也为公司募资的合理性敲响警钟;而社保欠缴则暴露出企业在法治与社会责任方面的薄弱之处。这两者若不能得到妥善解释和补救,极可能成为上市之路的障碍。

整体而言,此案对中国拟赴港或境外上市企业具有警示意义:公司在谋求资本市场认可之前,必须确保内部治理合规、员工保障无虞、资金安排透明清晰。否则,即便商业模式优越,也可能因“红线”问题而止步于上市门槛之外。